“当前,我省交通运输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。今后一段时期,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出行服务的需求,仍是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主线。”在2022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,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、厅长徐强曾如是表示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省交通面貌将迎来怎样的变化?群众如何实现高质量交通出行?4月1日记者了解到,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出台了一揽子专项规划,涉及科技创新、绿色交通、数字交通、安全应急等方面,为支撑交通强省和现代化河南建设擘画蓝图。
更科技:五年交通科技投入3亿元以上
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和下部结构的关键传力构件,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桥梁的运营安全与寿命。“我们研发的‘超大力值多功能力学试验系统’,在解决大吨位桥梁支座质量检测相关技术难题方面,填补了国内空白、被认为‘国际领先’,将更好守护桥梁安全。”河南交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该课题组成员邵景干说。
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,《河南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提出,将依托重大工程建设突破一批前瞻性、关键共性技术,取得一批国际先进、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,显著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。
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政府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将持续增加,企业主体、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,全省交通运输科技投入3亿元以上。”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说。
我省将坚持“项目为王”,聚焦综合交通运输决策支持、基础设施建养、运输服务、智慧交通、绿色交通、安全应急6大重点领域,凝练一批一流科技攻关项目,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身。实施智慧多式联运技术、高速公路智慧绿色养护、智慧工地技术、交通低碳技术、北斗导航系统智能化应用、货车超限超载治理等6类科技示范工程,开展25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。
更绿色:高速服务区快速充电桩全覆盖
近期,一篇《2480公里的高速拉练:驾驶一辆电动车往返京豫有何体验?》的帖子引爆朋友圈。“为京港澳高速河南段服务区(新能源充电)点个赞!”这位网友表示,“京港澳高速充电装配的高覆盖率,让我首次长途电动车体验在‘零焦虑’下完成。相信随着充电便利性不断提高,电动车出行的体验只会越来越好。”
当前,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,对大广、二广、沪陕等19条高速公路、48对高速公路服务区,加紧推进新建快充站95座,同时扩建京港澳等高速服务区快充站26座。“项目投运后,我们省的国网高速服务区快充站将达到159座、直流快充桩达到756台,基本实现省内国家级高速公路全覆盖。”国网河南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。
这也是《河南省绿色交通运输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关注的重点之一。我省提出,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、交通枢纽等充电桩建设力度,到2022年,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充电桩覆盖率达100%,并将积极推进国省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沿线充换电设施建设,实现新能源清洁能源续航保障能力显著增强。
此外,规划还对建设绿色基础设施、优化交通用能格局、深化运输结构调整等详细部署。比如实施高速公路光伏主题服务管理设施建设行动,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,建设一批旅游公路和旅游主题服务区。到2025年,全省公交车、出租车基本使用新能源汽车,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客货营运车辆达到5万辆;全省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数量较2020年增加20%以上,港口码头全部配备岸电设施;新增铁路专用线15条以上,水运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,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%以上等。
更智慧:因路制宜打造智慧高速公路
以往通行机场高速,高峰期或重大节假日行至郑州南收费站,常要排队缓行。近日,随着这座全省交通量最大的收费站治堵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完工,司乘们的通行体验将大大优化。
“我们在不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,取消4个收费岛,采用‘缩岛化’设计增设入口车道,优化了通行环境,提升了通行效率。”中原高速航空港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,入口ETC车道首创采用“一主一备”的“双天线布设模式”,ETC车辆交易成功率将高达99.3%,同时有效解决了“去岛缩岛”后相邻车道间的天线抗干扰问题。
郑州南站的迭代升级,为我省高速公路收费站无人化值守和更加智能、安全、高效的“自由流”通行,做出了有益探索。《河南省数字交通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提出,运用数字化手段,从区域路网效能提升、大交通量路段缓堵等角度考虑,打造因路制宜的智慧高速公路;依托ETC门架、车辆跟踪等新技术,在郑州绕城高速开展收费站ETC自由流快速通行试点智慧收费站工程,提高收费站运行效率。
按照规划,河南省“十四五”数字交通总体架构由“一脑四网一体系”6部分组成。我省将在综合交通运输“数据大脑”、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网络、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网络、一体化数字出行服务网络、多式联运的物流服务网络、信息化安全和创新发展体系六个方面,开展智慧公路、智慧桥隧、智慧港航、数字出行、智慧物流等“交通数字化转型”八大工程,提升数字交通智能化水平。
更安全: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
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军,安全稳定是基础保障。当前,群众不仅满足于通路通车、通航通邮等“硬需求”,更加重视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等“软需求”。统筹安全和发展,是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。
《河南省交通运输安全应急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提出,健全风险防控体系,增强科技兴安能力,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。到2025年,事故总量、死亡人数和较大事故持续下降,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,与“十三五”期事故起数相比下降50%,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,进入全国先进行列。
“我省将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,聚焦‘两客一危一货’‘两路一水一建’等重点领域,坚持把事故隐患排除在萌芽之时、成灾之前,及时堵漏洞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。”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监管处负责人表示。
比如,全面推广普通货运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,自动识别和实时提醒纠正驾驶员疲劳驾驶、行车接打手机等行为;切实提升地铁针对雨水倒灌、突发大客流、列车脱轨、火灾、迫停区间隧道等应急处置水平,全力防范化解地铁安全风险隐患;深入实施公路安全提升工程,“十四五”时期改造安全隐患路段1万公里、桥梁约8万延米;深化“千灯万带”示范工程,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道路“马路市场”,持续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