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高速看河南-丹江渠首护生态 一渠清流润廿城

4月28日,沿着高速看河南集中行南线采访团来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——淅川县。在九重镇陶岔村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,一块硕大的石碑首先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,“中线渠首”四个红色的大字清晰鲜明。淅川县九重镇政府工作人员彭怡告诉记者,石碑上的三道纹路寓意着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,且方向一致。形象的来说,渠首就是京津冀人民水龙头的总开关。

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,被誉为“亚洲天池”。2014 年 12 月 12 日 14 时 32 分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闸通水,设计流量每秒350立方米。甘甜清澈的丹江水一路北上,向河南、河北、北京、 天津 4 个省市沿线地区的 20 多座城市正式调水,有效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。目前已累计向北方调水 超过390亿立方米,相当于已经调出了一整个丹江口水库的水量。

据介绍,开闸通水当天,一只塑料小黄鸭被放入渠内,从渠首起14天后到达北京,也就是说,我们眼前的丹江水,将于15天之后出现在北京人民的水龙头内。

记者了解到,为丹江口水库建设,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,淅川历时半个世纪,累积动迁36.7万人。创造了移民工作的“淅川奇迹”,铸造了永载史册的“移民精神”。 此外,淅川县已陆续关停了338家高污染、高能耗企业,取缔了所有网箱养鱼和水上餐饮船,成立了2000多人的专业护水队对河道和库区垃圾进行经常性清理,以此保护水源水质及水源地生态。

在渠首东侧 6 公 里有一座张河村,上世纪 90 年代,红红火火的辣椒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 业。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,辣椒种植过程中用到大量化肥和农药,引发土壤污染、水 质氨氮成分超标等一系列问题,产业面临倒闭。张河村转变发展思路,将全村 4600 多亩土地全部流转,栽植软籽石榴,使用生物有机肥,有效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。同时,因为种植软籽石榴,解决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的问题,并使群众收入直线上涨,人均年收入达9200元以上 ,软籽石榴成了村民的“ 摇钱树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