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 > 通知公告

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脱贫攻坚项目管理的通知

发布日期:2018-04-26 08:53   文章来源:河南省交通运输厅

按照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安排部署,省厅编制了《河南省交通运输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》,按照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的总体要求,以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载体,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,提出到2020年,全省53个贫困县和6492个贫困村实现通硬化路、通客车,每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有一条通畅的对外出口路的总体目标。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脱贫攻坚项目建设,加大督查巡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力度,确保脱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,现将交通运输脱贫攻坚项目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
一、加快推进前期,做好项目储备

1、理顺推进机制。各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向地方党委、政府汇报,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,加快建立和完善“政府主导、交通牵头、部门联动,合力推进”的前期工作推进机制,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。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规划,特别是贫困地区,要将交通运输脱贫规划(含安防、危桥)纳入当地脱贫攻坚总体规划。

2、做好项目储备。积极采取措施,简化审批程序,缩短审批流程,加快推进前期工作,做好项目储备,尽快实现由“资金等项目”向“项目等资金”转变,年度拟建项目力争在每年2月份之前完成前期工作,实现建设资金计划下达项目即可开工建设。

3、突出工作重点。各地要以深度贫困村为重点,优先安排行政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通硬化路建设项目,确保实现所有行政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通硬化路。

二、完善附属设施,优化路域环境

1、突出政府主导,加强部门联动。按照“政府主导、乡镇实施、分类施策、因地制宜”的原则,强化工作统筹,突出部门联动,以农村公路路肩培护环境整治为载体,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,实现农村公路“畅、洁、绿、美、安”。

2、明确整治范围,制定工作标准。整治范围包括全省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公路两侧的路肩、边沟和边坡,以行政村优选通达路线上的农村公路为主,突出乡道和村道。特别是对于目前路面宽度小于4.5米的通行政村道路,应在合适位置设置错车道。2018年以后新改建农村公路,应同步实施路肩培护和边沟、边坡整治。路肩宽度:县至乡、乡至乡的农村公路单侧路肩宽一般不低于1.5米;乡至村及村至村农村公路单侧路肩宽一般不低于0.5米;临水、临崖、临渠等特殊路段无法路肩培护的,要设置护栏和警示标志。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具体执行标准。

3、完善排水绿化,提升服务品质。农村公路在“通达”的基础上,逐步完善排水和绿化,设置必要的指路标志、路名牌和村名牌等附属设施,着力改善路容路貌,优化路域环境,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。

三、消除安全隐患,提升安全水平

1、认真贯彻部省有关工作要求。各市县交通公路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4〕55号)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》(豫政办〔2016〕138号)和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强普通公路安防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》(豫交文〔2017〕170号)等文件精神,牢固树立“以人为本、安全发展”的理念,按照“消除存量、不添增量、动态排查”的工作方针,以“防事故、保安全、保畅通”为目标,精心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。

2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。新建、改建、扩建公路建设项目和路面大修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安全设施建设,切实做到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“同步设计、同步施工、同步投入使用”。

3、明确时间节点加快推进项目实施。各地要认真梳理本辖区安防工程建设任务,明确完成时间节点,足额落实建设资金,加快推进项目实施,确保到2020年,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和通行客运班线、接送学生车辆集中的村道安全隐患路段基本消除。

四、统筹资金使用,注重均衡发展

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对我省的检查中指出,我省存在非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出现新差距问题,针对这一问题,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《关于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》(豫脱贫组〔2017〕14号)明确提出:各市县要按照扶贫资金精准投入、精准使用的要求,根据脱贫规划需要,哪里有贫困人口,资金就向哪里投放,对我省各级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和纳入统筹整合的相关涉农资金,统筹安排用于贫困村和非贫困村,做到应扶尽扶。

按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原则:“资金跟着项目走、项目跟着规划走、规划跟着脱贫目标走、目标跟着脱贫对象走”,我省非贫困村也存在大量贫困人口,贫困县的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和部门之间的沟通,做好顶层设计,将非贫困村农村公路项目纳入全县脱贫总体规划和整合资金项目库,遵循“哪里有贫困人口,资金就向哪里投放”的原则,统筹安排整合资金用于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道路建设,确保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,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、脱贫致富提供基础服务,促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均衡协调发展,提高群众满意度。

五、规范客运管理,提升服务品质

1、多措并举实现客车通达。各地要加大村村通客车投入,坚持优化现有线路与科学规划新线路相结合,因地制宜开通班车、公交或预约班、赶集班等形式解决群众出行问题。研究财政补贴政策措施,确保农村客车“开得通、留得住”。

2、规范完善客运附属设施。加快修建或整修招呼站、候车亭,规范预约站牌设置,实现每个行政村均有一处候车亭或停车站(牌)。站牌应标示通客车线路、发车时间、监督服务、预约电话等相关信息,并在站牌设置二维码等信息标识,方便群众查询。居住人口较多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按照行政村通客车标准,完善候车亭或停车站(牌)等附属设施,实现客车通达。

3、加强政策宣传和检查督导。要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群众对通客车政策、措施知晓度。加强公示预约电话监督检查力度,确保电话打的进、接的通、能预约,真正解决好群众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六、加强质量监管,提高工程质量

1、严格执行工程基本建设程序。各类交通运输扶贫脱贫建设项目要认真落实项目法人、招投标、工程监理和交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,加强工程质量监管,质量安全责任到人,确保建设项目按照合理工期高质量建成投用。

2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。按照《河南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》有关要求,严格交通运输扶贫脱贫资金使用管理,严禁挤占、挪用。

3、严格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。实行“五不”验收制度:未经设计不验收、质量不达标不验收、不按设计修建不验收、没有完成工程任务不验收、安保措施未落实不验收。项目建成后,根据项目审批权限,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。

七、加强数据统计,确保数据全面准确

交通扶贫统计工作是新阶段实施交通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工作,是对交通扶贫各项任务进行事中监管、督促检查的重要依据。各市县要充分认识交通扶贫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,按照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的《交通运输扶贫统计报表制度》,认真组织开展统计工作。通过统计数据客观、准确、及时掌握和了解我省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,交通扶贫工作实施进程和取得的成效,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。

1、加强组织领导。各市县要高度重视,明确分管领导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,全力抓好交通扶贫统计工作,为精准扶贫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,切实发挥好统计服务行业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。

2、健全工作制度。交通扶贫统计涉及多个领域,各市县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各项制度,做好各项扶贫统计数据的搜集、整理、汇总和报送工作,建立健全用数据说话、用数据决策、用数据管理、用数据创新的工作格局。

3、做好全口径统计。各市县要按照《交通运输扶贫统计报表制度》和行业管理有关要求进行全社会口径统计,把农村公路计划、投资完成情况和资金到位情况作为统计重点,将财政涉农资金、国内贷款、地方政府一般债券、PPP项目及其它社会资金用于农村公路、运输场站等项目建设的计划安排和投资完成情况纳入月报统计,做到不重不漏、应统尽统。同时,认真做好被整合投入其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车购税资金信息统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