▶在大别山革命老区,一句“行路难”道尽发展的艰辛:群众出门、产业运输、旅游发展……每一样都与道路息息相关。交通不畅,一直是制约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。
▶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,《新县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实施方案》迅速出台,优先将贫困村道路纳入规划并靠前实施,新修道路分布统筹考虑贫困村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。仅2016年一年,该村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88公里,桥梁2282延米,铺就便民路、致富路、幸福路。
□东方今报·猛犸新闻记者 王姝/文图
从前怕出门 如今爱“串门”
9月28日,新县浒湾乡徐塆村马塝组,66岁的刘秀芝正和几位邻居在社区公园聊天。说到对面的客车站,刘秀芝赞不绝口:“以前出趟门要搭摩托或私人小车,时间不一定,还操半天心;现在路修好了,车也通了,一块钱就能串门,去县城也快得很!”
马塝组的站牌信息显示,这趟是“新县—神留桥”城乡客车循环线,运营时间从早晨六点到晚上五点,四趟班车在十三个站点循环,上午一小时一趟,下午一个半小时一趟。
在冲田洼站,记者看到“新县—周河乡”线路到西河古村落仅两站距离。“开学季,学生可以坐班车上学。旅游季,村民可以带特产到景区出售。”新县交通局的工作人员杨海风说。
据了解,新县实施“村村通客车”工程后,348台“新农巴士”升级更新,在重点解决73个贫困村通班车的基础上,开通了14个偏远村预约班、赶集班、学生班,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通班车,也因此被省厅确定为“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县”。
这是新县“全域运输”的一个方面。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工作的展开,该县城市公交系统、县际客运系统、城乡运输系统不断完善。公交公司收购改制,城区公交覆盖面达98%以上,60岁以上的老年人、残疾人乘车免费,受益居民10万余人;37条邮路、4500处投递点,覆盖全县;农超对接、城乡对接,17个乡镇物流仓储中转站、90个重点村级物流服务站相继建成。
物流建设,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。2016年,新县网上交易量90万单、成交额2.2亿元,成功创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。
村村通公路 兰花处处香
新集镇冲田洼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:主产业杉木、油茶和农副产品。
“产业决定能否留住人,交通决定是否能赚钱。”村支书彭以祥告诉记者,2013年起,新集镇立足脱贫攻坚规划,抢抓“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”机遇,目前基本实现村村相连、户户相通的现代化农村道路网络目标。
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,有力地改变了贫困村“山里山外两重天”的局面,实现乡村与城镇资源互通,也吸引了新的产业入驻。
走进新集兰文化产业园的温室大棚,一排排兰花欣欣向荣。“你要是春夏来,这里都是兰花香。”董事长王利正在给金边兰草分苗。他十年前开始种养兰花,去年将种植基地搬到这里,主要看上了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便利的交通环境。“从这里开车去新县,不到十分钟。到金兰山九龙潭等景区也不远。等路修好了,不愁没人来。”王利告诉记者,在旅游季,这里平均每天都要接待300到400名顾客。
可别小瞧这兰花,一般的花苗得50~300元一株,一盆能栽2~4株,卖一盆花几百元就赚过来了。作为新县产业扶贫的“多彩田园”项目示范点之一,这占地50亩的兰花基地,按照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吸纳180户贫困户627人入股,为20名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,年人均可增收10000元以上。
新县实施农村公路“三年行动计划”以来,投资5.83亿元,建设县、乡、村公路645公里,桥梁5942延米,覆盖该县所有行政村和1128个村民组,实现了100人以上自然村通公路目标,惠及贫困群众9876户39187名。
从山上土坯房 拎包入住社区新房
交通扶贫为村民脱贫致富扫除障碍,但也有一些地方人烟稀少、条件恶劣,村民生活难以为继,单纯靠修路难以解决。比如新县泗店乡分水岭村。
78岁的帅家太是原恶术洼村民。以前他得走5公里山路才能从家里到村里的主干道,田地常遭野兽侵袭,房屋也年久失修。今年,帅家太迎来做梦也想不到的喜事:政府对他和邻居们施行“易地搬迁”。他们一家六口人就这样搬进了泗店乡的吉祥社区,住进了150平方米的新房。
帅家太的新居南北通透,陈设简单温馨。老人告诉记者,第一次来看可以直接入住的房子时,自己都不相信是真的,“像天堂一样”。
在帅家太家里的精准帮扶卡上显示,他们除了“易地扶贫搬迁”,还享受“转移就业”“ 教育两免一补”“ 到户增收”等十项帮扶措施。
帅家太的妻子戴红英告诉记者,孙子、孙女在附近的育才小学上学,学费减免,中午伙食费政府补贴4元,自己出1元即可。政府还给媳妇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,上半天班,每月领650元,还能照顾孩子,加上在浙江打工的儿子每月寄回3000元,土地都承包流转也不用再操心,向来一穷二白的家,也能攒些钱了。
站在吉祥社区崭新的住宅楼前,乡人大主席扶进成向记者介绍,该安置点占地26亩,与乡中学一墙之隔,距乡政府、卫生院、幼儿园、中心小学不足500米。安置点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461人,工程总投资1968万元,结合扶贫搬迁家庭人员组成结构,规划建设50平方米到125平方米不同面积户型的住宅楼6栋。在居住楼旁,有玩具厂等工厂,吸纳周边居民就业增收。
据悉,新县在2016~2017年计划搬迁贫困户1865户7587人,做到“应搬尽搬”。为了让群众搬出归属感、幸福感,该县结合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与发展意愿,优先选择靠近县城区、产业集聚区、集镇中心村区和旅游景区的安置地,规划建设39个安置点,集中安置1421户5545人。对无集中安置意愿的444户2042人,结合房地产去库存政策,实行分散安置。
为让群众搬得安心、住得舒心,该县统一标准打造集中安置点,按照人均25平方米住房面积标准,规划建设50、75、100、125、150平方米5种户型,户型精准到户到人。已然入住的安置区中,水、电、路、有线电视、通信网络一步到户;道路硬化、路灯亮化、社区绿化、环境洁化、容貌美化、污水净化、垃圾无害化同步提升;学校、公厕、文化广场、便民超市、垃圾中转站、标准化卫生室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应俱全,真正实现了“拎包入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