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平顶山市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要求,围绕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突出“五个坚持、五个提升”,持续推进“公转铁、散改集”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、路域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一、畅通道、优网络,夯实绿色交通发展基础。近年来,平顶山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以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动运输方式转变,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,综合运输体系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。截至目前,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234公里,高铁、普铁、专铁“三铁同城”,铁路线网总里程670公里,水运航道25公里,豫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初步成势见效。一是拓展立体外联通道。以高铁、高速公路为主要交通方式,构建以宁洛和济郑渝国家运输通道为骨架的“X”形通道;以水运、高速、铁路为主要交通方式,建成叶鲁、焦平高速,加快沙河复航提级扩容,推进唐河沙河联通工程、永灵、周平和郑南高速等项目,建设港口集疏运铁路,形成以二广国家级运输通道、许平南城际通道、永灵国家城市群通道、平漯周出海通道为骨架的“井”字形通道。二是优化内部交通网络。完善普通公路骨干网和中心城区外环路功能,畅通市域物流运输通道;在市县重要节点位置增设高速出入口,便利城市内外交通衔接。中心城区形成以外环高速为主、内环城市快速道路为辅的“三环九放射”快速路网,建成便捷高效的市域骨干公路网、通畅的农村公路基础网,实现中心城区通勤、市到县、县到乡“半小时交通圈”,运输效率显著提升。
二、建枢纽、强物流,构建高效低碳运输体系。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为主线,持续完善集疏运体系,全力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与低碳转型。一是加速推进“公转水”。围绕沙河平顶山港,加快临港物流园建设,升级完善港口服务功能,深化与下游港口合作,加快实现沙颍河流域全线通航。全市适水货运量2000万吨以上,相较公路、铁路运输,碳排放可分别降低90%、60%。预计到2026年,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500万吨以上,水运低能耗、低排放的比较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。二是大力发展“公转铁”“散改集”。推进铁路通港达园,舞钢公铁物流港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,尼龙城专用线一期正在铺轨,平西铁路专用线、尼龙城铁路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;煤炭、建材等大宗货物采用敞顶集装箱运输,开行公铁、铁海联运专列14条,创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个,争取补助资金1254万元,推行“一单制”“一箱制”,实现“一次委托、一单到底”。2024年铁路对外进出货运量占全市货运量比重为17.7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.1个百分点。今年1-7月,完成近10万标箱(TEU),同比增长20.3%。全市煤炭、钢铁行业清洁运输比例分别为96.3%、82.5%,均高于省定80%以上的目标。三是谋划布局公路港。依托城市周边高速出入口,推动平顶山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,引导快递+物流产业园区发展,采取“外集内配”方式,加快城市物流配送绿色化、低碳化。目前,已建成泰顺达、国药控股等3个物流园区,商超、冷链、百货、电器等4大类配送业务实现全市覆盖,城市配送绿色化、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。
三、严防控、强治理,提升行业污染防治效能。一是强化车辆运输污染管控。开展区域联合执法行动,创新设立“区域联动执法日”。在市区主要入口设置7个执法卡点,实行“治超+抑尘”联动机制,严查超限超载、脱落货物等行为。加强货运源头企业监管,对49家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管理,车辆出场计重数据全部接入市级监管平台监管;严厉打击车辆“非法改装”等违法行为,今年以来查处超限超载及“非法改装”车辆805台,处罚违规企业75家,通过减少车辆违法违规运输,路面污染比重大幅降低。二是狠抓公路扬尘综合治理。以“畅、安、舒、美、洁”目标,强化道路保洁养护,深入推进路域环境综合治理,累计打造市、县级“美丽公路”783公里,同步开展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,“四乱、双违”得到有效控制。施工工地严格落实“六个百分之百”,G207、G311、G344、S323等扬尘污染严重路段得到有效治理。三是引导老旧营运货车更新。加力扩围实施“两新”政策,强化宣传引导和入企指导,加快推动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。今年以来,报废国四车93台,更新中重型国六车及纯电动车82台,争取补贴资金723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