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8日,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行,共洽谈签约项目242个,总投资超7800亿元。
强劲数字的背后,是深圳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,城市竞争力的不断增强。
据统计,今年前三季度,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9786.98亿元,同比增长2.6%。新登记商事主体370259户,同比增长2.7%。其中新登记“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”企业27112户,同比增加37%。全市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69家,累计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近300家。
“清单”
深圳优化营商环境,《深圳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》是“一号改革工程”。这份清单,包括14个重点改革领域的275项具体举措,涉及商事登记、企业融资、跨境贸易、法治保障等领域。
帮助企业应对新冠疫情冲击,深圳市创业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增设“战疫”专区,便是“清单”的一项内容。截至12月15日,已有27家银行发布“抗疫税融通”“普惠战疫贷”等67项金融产品。
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(2020—2025年)》,被视为另一份清单。如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,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,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,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。
“数字政府”
12月11日,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,外国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同步上线。外籍人士申请工作许可和工作居留,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。
瘦身的背后,是深圳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,努力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。据统计,在推动政务服务升级过程中,深圳已推出254项“秒批”、500项“不见面审批”,“最多跑一次事项”超过1万项,平均跑动次数0.13次。
“加减法”
4月20日,深圳水务南山分公司获知康泰生物生产车间急需用水的消息,主动上门现场踏勘,还安排在五一假期加班。零申请、零跑腿、零材料、零投资的“四零”服务,康泰公司连连点赞。
这样方便企业的“减法”,在深圳还有很多。今年深圳出台实施了“深圳惠企16条”“稳增长66条”“六稳六保54条”措施,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。
做“减法”不忘做“加法”。继去年宣布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后,深圳今年又宣布整备1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,并加快打造“两个百平方公里级”的高品质产业空间。
“法治”
截至今年6月,深圳共制定法规235项(其中经济特区法规194项),政府规章332项,是全国立法最多的城市。《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。
11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科技创新条例》是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。此前,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还表决通过了《个人破产条例》、《绿色金融条例》等多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地方法规。